查看原文
其他

百廿校庆 我的大学丨高文翔:感恩老师 感恩大学


百廿校庆

我的大学





我是从云南边远山区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,号称文山州1977年的文科状元。1978年2月底,不到18岁的我独自怀揣入学通知书,从云南文山坐了两天的汽车到达省城昆明,然后又坐了3天3夜的直快列车到达北京。平生第一次出远门,第一次坐火车就坐那么长时间,到学校后将近1周仍感觉车轮与铁轨还在脑袋深处撕咬,并不时有哐当哐当的声音从远处传来。


最难忘4年中给我们1977、1978级授课的多位学问名家。陆宗达老先生在新二教室讲授古汉语时京腔沉缓,本身即一道训诂风景。黄药眠老先生在同一地点讲授文艺理论,浓重的梅州口音难倒一众同学。启功先生在教二楼给我们讲书法,也讲杜甫的“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”,记得他讲杜诗讲到兴起时,匆匆起身关好教室门,然后紧紧裤腰坐下吟诵,样子煞是可亲。钟敬文先生常在傍晚的校园里散步,偶尔会停下和同学聊民间文学。杨敏如先生情系宋词诸家,讲到苏东坡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”时直斥其过分口语化。叶嘉莹先生那时刚从国外回来,为我们演绎李易安词时声情并茂,名师风采灿然生动。此外,那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还有才情耀目的青壮名师许嘉璐、韩兆琦、邓魁英、李修生、刘锡庆、黄会林、齐大卫等先生给我们授课。如今40多年时光流逝,其中多位名家前辈已乘鹤西去。世事难料,师恩难忘,先生们当年的音容笑貌依旧长存在1977、1978级同学的记忆中,令人恒久怀念。


本文选自《我的高考,我的大学——北京师范大学1977、1978级校友文集》

作者丨中文系1977级 高文翔

朗读丨杨旎梵

编辑丨何胜男



微信公众号改版

避免找不到我们,看不到消息

请星标关注我们哦




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